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散文随笔 > 正文

鲁迅公园的红石头

来源: 免费文学城 时间:2021-08-27

鲁迅公园的红石头

去年不忙,有空就会出去走走。时间宽裕去远一点的地方,黄岛、崂山、城阳……但是,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鲁迅公园的红石头上。

每天下午坐在红石头上,看一波又一波的游客,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特别恰切:“走马观花。”有时候也帮人家拍个照片,这样的人差不多都是散客,三两个人出来转转,给人的感觉没有什么特殊目的,我顶多也就是收获几句“谢谢”。大多时候是听着音乐,就着几粒花生米,喝上两罐青啤,消磨午后时光。

说起音乐,我很尴尬的。实话实说,首先我没有乐感,不识谱,一句歌词也唱不得,如果我要是唱歌,听众肯定觉得是走进“野狼谷”了,这不是夸张,是事实。虽然有这样的先天不足,也没阻挡我爱音乐的心。音乐不同于噪音,它的美体现在,无论懂不懂演奏和说唱,它所产生的音乐旋律会让你沉醉,灵里愉悦,心灵安宁。

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的时间也是在去年。因为某种原因,想证明自己,信誓旦旦地要写一组关于大海的诗歌,就筹谋着近距离接触大海。

写一篇关于海的文章已经蓄谋很久了,不单纯局限于诗歌,还有别的文体。在正统里认为任何素材逗是为体裁服务的。但是,对于我这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,认为体裁应该为素材服务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作品的评定让人头疼。这一波人我们以后要善于利用。

当年来青岛*一眼看见海,就被它的宏阔收服,告诉自己,青岛就是你生命的归宿。对于一个生长在平原的人来说,这么大“一汪水”,是何等辽阔和壮观,日夜想与它近距离接触。接下来的这么多年一直忙于生计,大海也没写成,也很少出去。

为了曾经对自己的承诺,去年只要不忙就开始去采风,去看海,要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可是,近距离接触大海后,也没写出一首像样的;关于海的诗歌来。其实别的关于海的文也没有写好,是不知道怎么去描写,抒发自己内心里对海的那份深情。

青岛的美我不想再描述,因为历代文人,已经把它写得好之又好,如果我不自己量力的再去赞美,那会贻笑大方。

那段时间,每天坐在红石头看游客来了,去了,只听见相机或手机“咔嚓,咔嚓”,的拍照声,这声音成为一种听觉习惯后,会让人觉得单调和疲劳。

也会“咸吃萝卜淡操心”的认为,他们是否真正能懂得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的美。更不敢猜测,他们是否真正的体会到青岛的美,体会到大海的胸襟宽广与包容。

从鲁迅公园正门进入,首先看到的就是先生的雕像,每次去红石头上消磨午后时光,我都要在雕像前驻足一会儿,也不为什么,只是想体会一下,如今先生的气息能否感染到我。

再往里走就是呐喊台,海风吹不翻,吹不烂铜质的书页,更侵蚀不了伟人的思想。这种文学思想的传承,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、生生世世。

公园里九月的松树,斑驳着一树叶子,下面坐着年龄不一的游客。阳光透过松针落到游客的头和脸上、身上,有一种镀金的暖意。特别是周末的时候,这一切更加的静蔼,被现代生活抽离后的人们,将自己完全放松,沐浴着松林里透下来的斑斑驳驳阳光,享受着海风的吹拂。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起先生,因为时代的隔断感让一切变得陌生,包括我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女子。

在“呐喊台”前,每次去都会站在那里思考一会儿,有点傻气,但不影响别人。其实我在思考先生一支笔的犀利,戳中时代的疼痛,人性的良知在他的笔下颤抖。而如今这个时代,每天来来去去的游客,站在“他”前面拍照留念,还能否想起他,想起那个时代。

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这该是怎样的气度。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也有这样的思考?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,只要能有温饱就行,已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。

倒是有那么一部分人,不好好做自己的事,整天操心别人。在朋友圈里叽歪一些没营养的屁话。他怎么怎么着,他又怎么怎么着,“扫噶”一些破事。这样的事每天N次的发生,没有创意,千篇一律。

我在想,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,要怎样用他的笔,来形容这一批人。他是否还会用:“我想说点什么,我真的想说点什么了?”来问自己亦或他人。想想应该不会,物质充盈的现代,大部分人已经不会为吃喝发愁,就是吃血馒头的人,也越来越隐秘,被高级物质外衣包装着。

经过呐喊台后是滨海的休息区,有三三两两的游人,各自坐在桌子上品味美食,欣赏海景。

每天午后,我都是坐在红石头上,望着那些经过鲁迅长廊的游人,观察他们的动作,虽然这样做很不地道,但不涉及个人隐私。游客眼里只有海,只有照片。很少有人能安静的去欣赏鲁迅先生那四十五首泣血的诗篇,去思索一代伟人用手中的笔,是怎样唤醒一个民族的尊严。先生是一代伟人,虽然肉身寂灭,精神永垂不朽。我愿在这种精神里纵观历史,剥离自己……

治疗癫痫的*医院
癫痫能手术治疗吗
癫痫多久能好

优秀美文摘抄

热门栏目